新闻中心
在全球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烟气补集技术正从传统工业领域向更多细分场景延伸。近期,船舶尾气、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的烟气补集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,为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提供了新方案。
船舶尾气碳捕集系统完成海试
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牵头研发的船舶尾气碳捕集系统,在深圳妈湾港完成为期 15 天的实船测试,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。该系统针对船舶航行中烟气流量波动大、空间安装受限等特点,采用模块化设计,单套装置占地面积仅 20 平方米,可适配 5000 吨级以上各类商船。
测试数据显示,这套系统对船舶柴油机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率稳定在 85% 以上,捕获的二氧化碳纯度达 99.2%,每小时可处理烟气量约 1.2 万立方米。系统采用新型醇胺类吸收剂,通过优化反应流程,将再生能耗控制在 2.3 吉焦 / 吨二氧化碳以下,较陆基同类技术降低约 15%。中国船级社专家表示,该系统在颠簸、高湿度的海洋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,验证了船舶烟气补集技术的可行性。
据了解,国际海事组织(IMO)计划 2026 年起实施船舶碳强度新规,该系统的成功研发为远洋船舶满足减排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撑。目前,研发团队已与多家航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首套商业化装置将于 2025 年初安装在深圳至东南亚的集装箱班轮上。
垃圾焚烧烟气协同处理技术落地
杭州锦江集团旗下衢州绿色动力环保公司的垃圾焚烧发电厂,建成国内首套垃圾焚烧烟气碳捕集与污染物协同处理系统,运行半年来累计捕集二氧化碳 1.2 万吨。该项目将碳捕集与烟气净化工艺有机融合,在去除二噁英、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同时实现碳回收。
垃圾焚烧烟气成分复杂,含有氯化氢、氟化氢等酸性气体,传统碳捕集溶剂易受腐蚀。研发团队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开发出抗腐蚀复合吸收剂,通过两级吸收塔设计,先脱除酸性气体再进行碳捕集,使吸收剂寿命延长至 18 个月以上,较常规溶剂提升 50%。系统运行数据显示,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 12% 降至 1.5% 以下,二噁英排放浓度控制在 0.03 纳克毒性当量 / 立方米,优于欧盟标准。
捕集的二氧化碳经压缩后,输送至周边温室大棚用于蔬菜种植,形成 "垃圾发电 - 碳捕集 - 农业利用" 的循环链条。衢州生态环境局监测表明,该技术使垃圾电厂碳排放强度降低 32%,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 3 万吨。
水泥窑烟气碳捕集示范线投产
华润水泥(贵港)有限公司建成的 2 万吨 / 年水泥窑烟气碳捕集示范线,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厅组织的阶段性验收。该项目采用钙基循环捕集技术,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石灰石原料特性,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捕获。
水泥生产过程中,窑尾烟气温度高达 320℃,且含有大量粉尘。项目团队开发出高温除尘 - 余热利用 - 碳捕集一体化工艺,在烟气进入捕集系统前先进行净化处理,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 5 毫克 / 立方米以下。通过优化煅烧参数,使钙基吸收剂的循环利用率提升至 90%,每吨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降至 280 元,较传统工艺降低约 40%。
捕集的高纯度二氧化碳被用于生产碳酸饮料添加剂和混凝土养护剂,年可创造经济效益约 800 万元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家指出,该技术与水泥生产工艺高度契合,为水泥行业大规模碳减排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目前,华润水泥已计划在广东、云南等地的生产基地推广该技术,建设更大规模的碳捕集项目。
这些跨领域的烟气补集技术应用,展现了不同行业应对碳排放挑战的创新路径。随着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烟气补集正从示范项目向规模化推广阶段迈进。业内人士预计,未来五年,船舶、垃圾处理、建材等领域的烟气补集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。
Copyright © 2023-2043 武汉亚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